安福健康网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生活 用户:刘慕骏 18204℃

成都市郫都区科协

一、创新背景

成都市郫都区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区域内不仅有19所驻地高校,还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创客团队。驻地高校师生有社会实践的需要,辖区内的科技工作者和创客也有和村社开展活动的意愿,在当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落实攻坚阶段,郫都区有提升村社城镇居民(农民)、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现实需求,有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政策支持,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不断拓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边际,可以较好的提升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

2019年开始,依次按照驻地高校师生队伍、企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创客队伍顺序,先后在团结街道、安德街道、德源街道召开现场会,对创建基层科普阵地经验工作进行了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共计在村社开展活动500余次场,参与人数达118万余人次,区域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2019年被中国科协评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创新案例,郫都区科协被评选为“全国十佳深化改革县级科协”,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郫都区科协工作走前全省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支队伍”运行体系

第一支队伍:驻地高校师生。郫都区范围内共有驻地高校19所,分布于八个街道(镇),共计有在校师生约30万人。在第一阶段,由郫都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在团结街道进行试点,四川省工商学院和团结街道太和村、永定村建立校地共建科普阵地,探索开展科普工作经验做法。第二阶段,八个有驻地高校的街道(镇)积极和驻地高校取得联系,借鉴已有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的校地共建科普阵地工作机制,分别开展各具特色的共建活动;三道堰、花园、友爱、新民场、唐昌、唐元六个没有驻地高校的街道(镇),与团结、犀浦、红光、郫筒等街道(镇)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对接,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和区域内的高校开展共建活动。

第二支队伍:区域内科技工作者。我区有三个产业功能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川菜产业园、双创示范基地等两新组织,有近2万名科技工作者。第一阶段在安德街道和红光街道试点,在安德街道召开试点推广工作会。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和村(社区)建立科普结对共建示范村(社区)。年度内争取工业园区2-3家企业和村(社区)建立科普结对共建示范村(社区)。第二阶段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与更多的村(社区)建立工作协作机制,目前,我区14个街道(镇)均联系了2家企业,初步建立了28个企地共建科普阵地。

第三支队伍: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客。菁蓉镇作为我区双创示范基地所在地,区域内有上万名创客,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创客作用,可以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前期引导1-2个创客社团和德源街道所属社区进行结对共建,2019年下半年在德源街道进行推广,清华万博创新教育、鑫奕科技、汉莎科技等创客社团举办了小黄蜂创客实验室、菁蓉创课堂等多个品牌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带动了一批创客组织服务社区建设。

(二)分步骤渐进推广实施

1、试点运行阶段(2019年6月-2020年6月)。摸清底数,制定可行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内,按照“三支队伍”分布情况,选择具备条件的村(社区),进行“三支队伍”建设试点。

2、经验推广阶段(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前期试点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扩大覆盖面,不断提升城镇居民(农民)、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

3、成果验收阶段(2022年6月-2023年6月)。通过3年的试点、推广,巩固成熟经验做法,形成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上级科协组织考评,为2022年本区域全民科学素质测评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建立工作机构,解决有人管的问题。成立“三支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挂帅,区政府办副主任兼任组长,设常务副组长,由区科协主席兼任,双创两委办、工业港、校地办、及各街道(镇)、各驻地高校等为成员单位,成员由分管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区科协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逐步建立健全抓科普工作责任体系。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体作用发挥,构建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抓科普责任体系。

2、建立工作机制,解决有人做的问题。建立会议制度和成员间的联系协作机制,组织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收集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成效;积极发挥街道科协作用,大力开展“3+1”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确保街道科协有人员和机构、村社区有科普员。采取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村社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3、落实经费保障,解决有经费保障的问题。2016年郫都区委制定规范性文件,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明确将“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人均达到1.6元以上,各街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普专项经费”,较好的保障了工作经费落实,同时,各街道(镇)按照实报实销原则,保障必须的科普活动经费。

三、主要成效

(一)建立了一批科普示范阵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区域内的19所驻地高校和36个村(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8家驻地企业和4个街道开展了共建活动,共计有12000余名师生、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共建科普阵地活动,开展活动150余场次,建立了四川工商学院太和村科普示范点、成都工业学院郫筒街道蜀都新村科普示范点、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德源街道嘉业社区科普示范点、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古城街道八角村科普示范点、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科普体验馆、四川高福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益生菌科普示范基地、老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郫筒街道魁星楼社区科普示范点等多个科普示范阵地。

(二)打造了多个科普活动品牌。一是建立了高校助力村社科普活动平台。全区19所驻地高校普遍和村社建立合作机制。特别是郫都区团结街道永定村、太和村利用辖区内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比较早,2019年起和驻地高校四川工商学院结对共建校地科普阵地。随后,德源街道和五冶职工大学、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红光街道和西华大学、犀浦街道和西南交通大学相继建立了校地科普阵地,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较好的提升了青少年和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二是开办郫都科普大讲堂。依托高校师资专家团力量,和郫都区图书馆开设市民大讲堂,开办特色讲坛,打造郫都科普平台,开展的中医药和传统文化、探索神秘的黑洞等讲座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三是开设基地福临门科普专栏。郫都区科协以郫都科普微信公众号为基础,和区内13个科普基地建立合作机制,吸引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已有万余名群众参加了活动。

(三)吸引了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到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中。通过“三支队伍”建设,郫都区科协依托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桥梁纽带,把19所驻区高校、27家园区企业、12家科普基地及区老年大学、成都市双创示范基地等和村社、学校建立工作协作机制,把30万高校师生、广大科技工作者、创客等科技人才资源纳入到科普工作中,有效的拓展了科普工作边际,提升了科普工作成效。

四、经验启示

(一)抓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需要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势。郫都区科协依托区域内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探索服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路径。经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研,了解了驻地高校、园区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的意愿后,由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了《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街道(镇)及相关单位,在示范单位的带动下,各街道(镇)积极行动起来,和驻地高校、企业、两新组织建立协作机制,2021年3月在团结街道成功召开了校地共建现场会、2022年在古城召开了“3+1+N”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安德街道进行了企地共建科普阵地现场会,在全区对成熟经验做法进行了推广,有效的工作举措,得到了政府部门、街道及社会各界的的积极响应。

(二)抓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需要区级各部门通力合作。“三支队伍”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及驻地高校、园区企业、科普基地等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区科协克服困难,建立了成员间的联系协作机制,组织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解决了科协单打独斗,无法有效推动工作的难题。郫都区历来重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体系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构建区级、街道(镇)、村(社区)三级责任体系,较好的解决“三支队伍”建设组织领导问题,解决了科协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带动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三)抓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需要抓住区域内重点人群。郫都区科协在提出这一工作思路时,主要是依据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这一总方针,依托区域内“三支队伍”力量,通过建立科普示范阵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高校和村社建立共建科普阵地,可以抓住城镇居民(农民)、青少年等重点人群;依托区图书馆、文化馆、双创展览中心等公共资源以及本区域内的科普基地开展各类科普讲座、科普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同时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不仅丰富了科普活动形式,也提高了本区域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

郫都区科协以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为契机,依托区域内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以“三支队伍”建设为支撑,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提升了科普工作成效。经过3年多的实践,全区科技教育、传播与科学普及有较大提升,资源整合取得快速进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很快,郫都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走了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