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健康网

黄怡文:十年磨一剑 毫厘之间成就“钳工大咖”

生活 用户:张宁光 15385℃

黄怡文,35岁,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广州机务段设备车间维修一组机械钳工、高级工。2013年入路以来,他扎根一线、刻苦专研,从一名普通机械钳工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技能人才。2024年,他荣获全国铁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段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春运优秀个人、广铁集团职业技能竞赛机修钳工全能第三名、全国铁路机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机修钳工第十一名等荣誉。

一切成就,源自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拧一颗螺丝并不困难,然而要将成千上万的零件组装成尖端设备却绝非易事。黄怡文自幼的艰苦生活塑造了他如今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我从小就喜爱摆弄零件,家里的废弃自行车、旧家电、旧机器等都成了我儿时的玩具,不断地拆了装、装了又拆……”黄怡文回忆道。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成为他内心的自豪,也正因如此点燃了他在机械钳工领域成长成才的梦想。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2013年,24岁的黄怡文进入广州机务段设备车间成为一名机械钳工。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把对机械的热情全部融入日常工作中,他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钳工没有捷径可走的,钳工是需要练手感的,这种感觉要靠悟性,更要靠时间的淬炼”。黄怡文的师傅说道。

为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感受最真实的钳工手感,黄怡文每天早出晚归,在工作台钻研钳工技术。他练习时坚决不戴手套,以致双手一次次被磨出血泡,每次他用针头扎破血泡,再用凉水冲一冲,缠上胶布,便又继续投入练习。通过不断地岗位历练,黄怡文的钳工技术日渐成熟,很快,他就能独自制造出高精度、高质量的零件和产品,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匹黑马”,在众多青年当中崭露头角。

勇夺大赛名次,只为绽放青春光彩

回想起2017年参加全国铁路机务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的那一幕幕场景,黄怡文至今仍有些激动。在与全国其他17个铁路局的“尖兵”们一同进行长达7小时的实操比赛刚刚结束时,他竟然直接瘫坐在了工具箱上,直至休息了十几分钟后才缓过劲来。“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那种脱力的感觉。”黄怡文说道。最终,那时年仅28岁、在同场竞技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他,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就获得了第十一名的优异成绩。

早在2016年,黄怡文便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以“年轻仔”的身份报名参加段里的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全能第一名的成绩,而后更是越战越勇。然而在广铁集团职业技能竞赛上,最终却只获得了全能第三名,赛后有人评价他:“这个小伙子水平并非特别高,可能以后也就止步于此了。”黄怡文当时就心想,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能够做到。

正是因为天性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怀揣着这样的执念,黄怡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全国铁路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当中。每天清晨5点便起床背书,7点就开始进行实操训练,持续训练到晚上12点,而后还要继续背题到凌晨2点才去休息。“要说备赛期间最为不容易的地方,那就是在仅两平方米的操作台旁,制造“R合套”一站便是七个小时,整个过程极为枯燥,不过也极其磨炼人的心性。”黄怡文说道,然而他坚持了下来,最终比赛我做到加工精度高达0.001mm,不到一根头发丝的十五分之一。

从“0到1”的创新突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前几年,喷油螺杆压缩机的关键部件出现了卡顿,温度表一路飙升到95度,导致整个库房的供风出现了严重问题。”黄怡文说道。为攻克这一难题,他加班加点地去查阅与该精密零件相关的技术资料,熟练地把握住了该设备的优缺点、工作原理以及故障原因,还积极地与厂家交流探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最终,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成功完成了设备卡顿问题的维修,为单位节省了开支,同时也获得了兄弟车间的高度赞扬。

面对新技术、新材料,黄怡文同样是毫不畏惧敢于挑战。那时,处理热交换器的时候没有机器翻转台,需要依靠多人来进行翻转处理。为改变这一状况,黄怡文毅然决然地挑起重担,从无到有地摸索材料性能、试验工艺方法,成功地突破了创新技术的壁垒,提前完成了所有的试验任务,实现了该设备“从0到1”的创新突破,将原本不可能制造出的设备变成了可能。

如今,黄怡文在持续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与研究攻克更多技术难题的同时,最为在意的仍是期望将丰富的钳工技术传授给青年,培养出更多的“钳工大咖”。黄怡文表示,三尺钳台,不仅与铁路安全生产息息相关,更是与国家安全紧紧相连。“坚守了10年,我仍将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继续坚守下去,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铁路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唐逸峰、陶蔚、徐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