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健康网

初心•静心•匠心——访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熊国安

生活 用户:贺滨 26618℃

景德镇薄胎瓷是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被誉为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其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明永乐时,成化时已有很高的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名品,早有滋润透影,薄轻巧的说法。薄胎瓷亦称脱胎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蛋壳瓷;为世人称道的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就是由此而来。

然而,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成品率低,很多有意从事薄胎瓷工艺的人望尘莫及,能够坚守日渐稀少,熊国安却是少数工匠中坚持下来的一位。他秉持着对陶瓷文化传承的初心,历经四十余载的静心耕耘,守护着陶瓷品质的匠心。

传承初心

熊国安,1964年出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丰城;现为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传承人。

制作薄胎瓷是熊国安的祖传技艺,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父亲熊友根8岁即师承利坯行家王喜魁,冬练三九不惧寒,夏练三伏不畏热,终得到利坯真谛。熊国安就是在这样一个陶瓷世家中长大的,在爷爷与父亲的耳濡日染下,他对薄如蝉翼的薄胎瓷尤为青睐。

1976年,按国家政策,艺术瓷厂及雕塑瓷厂作为首批带子传艺试点厂,熊国安便是这其中的第一批。12岁的他跟随父亲学习手工制作薄胎瓷,但是同时自己读书的机会和童年也被停止了,但是父母不想薄胎瓷这门传统艺术无人传承,依然让儿子去学,至今已与薄胎瓷打了近50年交道。别人的童年都是在田里地里玩泥巴,而熊国安的童年是在瓷厂里玩瓷泥长大的,这样的家族基因和成长环境,让他在车间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他都经历过,这也成为他日后一段特殊的历练。

熊国安介绍,薄胎瓷的生产制作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极高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工艺规定。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几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苛得工艺要求,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其中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须经近百次的打磨,才能将2、3毫米厚度的粗坯,修到和蛋壳一样轻薄,一刀下去,不能有半点杂念。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的程度,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两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面薄。期间,要将每一步的火候和力道互联掌握,了然于心,这样繁复的工作,每天都在反复上演。

几十年来,熊国安凭着坚守热爱艺术的初心,凭借极致的手工技艺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将自己对陶瓷的悟性与独特的理解融入创作中,把传统工艺与创新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次又一次挑战这门工艺的极限,创造出很多珍品。

坚守静心

由于薄胎利坯技艺要求极高,制作技艺与其它制坯技艺不同,所以制作薄胎瓷技艺的人需要童子功。

熊国安老师现在是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是国家特批的12岁特殊童工,因为这项技艺18岁之后就不能学了,当一个人成年之后,心就不静了,心不静就耳不静,耳不静就听不到利坯刀在薄薄的泥胎壁上发出的回声就做不了薄胎。

而他自己有一个多年来的老习惯,就是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利坯。随着时代在快速发展,有了手机干扰白天不能很好的心静下来,只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才能很好的全身心的去利坯,他用一把长长的利坯刀,一头贴在耳边,一头贴住泥胎壁上,厚度大于0.5毫米时,他可以通过手敲击判断瓷器的厚薄。低于0.5毫米的时候,那是薄如蝉翼,吹弹可破的泥,这时只能靠耳朵听了!大器则会用水流在杯壁上的流痕判断瓷的厚薄,均匀成线,方成薄胎。白天利坏干扰太多容易受到影响,这道工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

熊国安在艺术瓷厂学习制作薄胎瓷技艺的过程中,最先学习的并不是利坯,而是做不同型号的利坯刀,因为制作薄胎瓷的精华在利坯工艺。利坯是薄胎瓷成型的重要工序,在拉成的坯半干时,用刀具手工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直到能透过光为止,对工匠的经验技术要求极高,在利坏过程中既不能用力过猛,又不能缩手缩脚,需要全神贯注,大气都不能呵一下。所谓增之一分太厚,减之一分太薄说的就是它,只有制作它的工具熟悉了,利薄胎瓷坯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那么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做薄胎瓷,这其中有发生什么令其惊喜的事情发生吗?窑变荷叶边薄胎碗就是由八角碗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前辈手工技艺的同时,必须要有最新的追求和突破,才能让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不断进步,越走越远。

当0.15毫米厚度的窑变荷叶边薄胎碗做成后,俄罗斯的几个友人在网上看见薄胎碗的图片时,完全不敢相信,不远千里从俄罗斯赶到景德镇来一探究竟。他们问了很多人,才找到我这里,当亲眼看见熊国安做出薄如蛋壳的碗时,发出阵阵惊叹,这才相信密变荷叶边薄胎碗是真实存在的,陪同一起来的本地人说,这真的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守护匠心

走进熊国安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窑变荷叶边金鱼薄胎碗。当你轻扣碗壁,声音深远,回声悠扬,上下一色,通透透光,让人美不胜收!真正薄胎只可看而不可触,而熊国安老师一双粗糙的大手,把这样精巧物件呈现在你面前!

如今,他创作每一幅作品都能体现中国陶瓷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气质和艺术品格,充分展现当代陶瓷的艺人情怀和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当代的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传承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景德镇千年的制瓷技艺,更应传承千年的匠心精神。这些年来,薄胎瓷手工艺复杂少有人传承,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熊国安更加坚定了要守住薄胎技艺的决心。他说,就怕景德镇这项技艺慢慢会消失,因此一定要传承,只要有缘分热爱薄胎瓷的年轻人他一定会带,这些年来他陆陆续续带了十几个徒弟,他的儿子熊跃便是其中之一,同时熊跃是他们熊氏家族薄胎瓷制作的第五代传承人。

结束采访时,熊国安又走到徒弟旁边指导教学。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他将继续挑战直径更大、碗壁更薄的陶瓷碗。他说,自己现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些年积攒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和徒弟甚至是自己的小孙子,等以后自己做不动了,这些经验能帮助到薄胎瓷传承,把景德镇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完完整整地呈现给大家,与其他手艺人一起为千年窑火燃烧的景德镇,以一片匠心滋养着传承者对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江芳华 舒友楠 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