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健康网

文化味里品新年

生活 用户:贺滨 12713℃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月5日,金溪县何源镇的年味越来越浓,多彩非遗闹新春,村民们舞起非遗“矮脚龙”,给村民送去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妇女们在厨房里做着年糕,印饼仔,晚上村民们自发地在广场上开起了“村晚”,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龙年增添了传统文化的滋味。

“咚咚咚……”在彭家村委会的广场上,鼓点铿锵,金龙翻飞,披红挂彩的青壮正舞着“矮脚龙”,只见这些舞龙者时而穿梭迂回、时而飞腾跳跃,时而左顾右盼、摇头摆尾、频频颔首,时而盘旋翻腾,时而蜿蜒腾挪。

精彩的表演之后,在村书记的带领导下,“矮脚龙”穿村绕村,将一个个喜庆的福袋送至村民手中,外加浓浓的新年祝福,舞龙讨彩的旧习,变为上门送福新风尚,吸引了众多群众观赏,展现出了乡村传统文化魅力,赢得了观众一阵阵欢呼声、喝彩声。

“现在不但生活越来越好了,村里的文化活动也特别多,这个矮脚龙送福特别热闹,年味非常浓。”村民王凤接过福袋,喜滋滋地说道。

据了解,于2013年5月被列为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何源镇太平矮脚龙灯,远在唐代就盛行于市井乡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与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及民间节日、祭祀活动或重要节庆紧密相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价值。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非”凡碰撞,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让群众在“家门口”尝着“非遗大餐”,传递着幸福与美好,让大家品味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年味”,也为即将来临的龙年春节增添浓浓的喜庆氛围。

“刚出锅的饼仔味道好香哟!”走地何源镇孔坊村的幽深古巷里的客人纷纷议论。在孔坊村,传统的印花饼仔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春节一到,孔坊村很多家庭就开始做印花饼仔,以示送旧迎新,祈求来年生活幸福美好。印花饼仔类似小饼干,是孔坊村一款独特的传统美食,主要是把磨好的米粉与蔗糖进行装印烘焙,品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浓浓年味中国风。

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把和好的米粉装进饼仔印模里,然后用小铁锤把模子里的米粉敲紧敲实。在现场,十几把铁锤同时“磕磕磕”地响起来,融入到迎新年的氛围里。

印饼仔的重要工具就是饼仔印模。饼仔印模底部雕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如“福”字、“九”字和“菊花”、“鱼”、“观音”等。在现场,记者看到最大的一块饼仔印模上有上百个孔洞,称为“百子图”。 这些文字、花纹、图案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

“这个是‘龙’,把米粉放在上面印,印上去全部都会有龙的花纹,这些花纹是代表龙年大吉,吃了后娃娃在龙年就会平平安安。”孔坊村村民陈莲英热情地向客人介绍。

“走,大家一起看村晚,今天的节目有亮点,有乡土特色”。2月5日晚上,华灯初上,村民如潮水般涌向广场,观看孔坊村举办的第一届“村晚”。“村晚”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娱乐形式,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展现出本地的文化气息。

传统的婚庆“打串堂”与排字舞有机结合大气地展示了“开门红”,新颖别致;感人、逼真的民间小调,让人赏心悦目;诙谐幽默的小品《抢婆婆》,道出慈孝文化的真谛;优美的舞蹈《过新年》、《今天是个好日子》、《幺妹带我慢慢耍》,舞出了红红火火、快快乐乐好生活;锣鼓快板《党的政策就是是好》,说出了村民在享受党的惠民好政策的心声;歌伴舞《孔坊,我深爱的家乡》唱出了村民热爱家乡的深厚情结;农耕文化《农乐串烧》展现了村民农耕后的自娱自乐的生活场景;非遗文化《舞龙灯》让消失了30多年的矮脚龙灯重见天日,惊艳四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02岁的老英雄江春太为观众讲述长津湖战斗故事,讲述志愿军在朝鲜过年的日子,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岁月静好,正因无数人负重前行”的道理,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们自己村里最好能能年年办‘村晚’,办出村里的文化特色,办出新时代农民过春节的‘浓浓味儿’。”不少村民纷纷说道。

新年纳余粮,佳节号长春。山区老百姓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新春,浓浓的年味里展示了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载歌载舞里展现了挥之不去的乡愁,文化大餐里带来火红的日子。

(金溪县何源镇 张洁 全斌华)